2009年,王老吉创造了170亿元的销售神话。并借着新中式茶饮的东风,于今年在广州开出了现代版凉茶店,并在1點點旁安营扎寨,上演了一场潮流与传统的“PK秀”,成为业内关注焦点。当传统饮品凉茶成功逆袭,摆脱了“老古董”这个标签后,同为“中国名饮”的酸梅汤却在许多年轻人的心里烙上了“劣质”的印记。
但谁曾知,它曾是乾隆下令研发,配方流入民间后成为限时、限量售卖的网红饮品。
1曾经手工制作、限量售卖
酸梅汤起于商周,盛行于汉唐,而时下流行的老北京酸梅汤则源于清宫御茶房。是乾隆为了改变满族人饮食习惯而亲自下令御茶坊研发的配方。
当酸梅汤由宫廷传至民间后,北京城内出现了大量的沿街叫卖、摆摊设点的酸梅汤小贩,也有规模较大的酸梅汤专卖店。
如天桥“邱家”,西单牌楼“路遇斋”,东安门丁街“遇缘斋”,前门外“九龙斋”,其中最有名的为琉璃厂的“信远斋”。
其酸梅汤是在半夜里熬得后,放在白地青花的大瓷缸里,镇在老式绿漆的大冰桶里,到第二天上午出售时,酸梅汤已达到“透心凉”的效果。
它的酸梅汤每年自端午节起到中元节止,只卖70天,每天只卖两缸,卖完为止。
这番景象大有季节限定、限量售卖,大有过时不侯的感觉,其营销手法如同当今的网红茶饮。
2当下市场鱼龙混杂 质量参差不齐
随着工业化生产的高度发达,酸梅汤这种从古流传下来的饮品,也免不了被工业化制造,用添加剂生产,出现了质量参差不齐的酸梅粉、酸梅膏、杯装酸梅汤等酸梅类产品。
据某社会媒体报道,一些酸梅汤品牌以“纯手工制作”为卖点获取消费者的青睐。采用全覆盖策略,以超低的价格渗透餐厅、超市、小卖部、烧烤店、路边摊等消费渠道。
但依次查询部分酸梅汤包装上的产品许可、条形码、厂家、电话等信息,发现存在严重的标签错标、虚标,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现象。
一些杯装酸梅汤直接使用“奶茶”的包装,用纸质标签将其原先品名覆盖,其包装用杯上的信息全部都是虚假信息。
而在一些餐厅中,酸梅汤作为赠饮福利搭配给消费者。或因制作原料本身质量差,或因商家为降低成本大量加水,让酸梅汤无法达到口感。
导致顾客对酸梅汤的印象大打折扣,被贴上了“劣质”、“廉价”的标签。
3现熬酸梅汤日益减少
如今在西安,拥有超100多个商家坚持售卖现熬酸梅汤。但也因各家配方、制作工艺不同,消费者,特别是外地游客对其评价褒贬不一。
西安万基食品是当地一家专业生产酸梅类产品的公司,据其总经理张华介绍,浓缩、粉类酸梅汤可以通过调香、调味弥补其口感上的不足。
但天然、健康的现熬酸梅汤要达到口感,必须要同时满足优质材料,配比,熬煮温度、时间及饮用时间,共5个条件。
因手工制作(现熬)的酸梅汤原料采购复杂、制作成本高、制作时间长,且口味难以统一等。
许多商家更倾向于选择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的浓缩酸梅汤、酸梅粉等原料,用于饮品制作。这些都导致了现熬酸梅汤在市面上日益减少。
4酸梅汤需要口味升级 更需要年轻化
目前,万基食品与四川大邑政府合作建立乌梅生产园,研发并生产出了现熬酸梅汤设备及相关原料,在推广中广受好评。
但张华表示,设备与料包的出现仅仅是解决了技术难题。要让老祖宗留下的酸梅汤上升至新的高度,不能只满足于口味的优化。
他认为,现在酸梅汤可以通过卖情怀、卖口味切入市场,但若干年后的年轻人是否还能接受这一传统饮品,除了好喝,还取决于能否与时俱进。
对此,武汉知名酸梅膏生产企业金汇泉食品总经理曾黎则表示,酸梅汤在深厚的历史底蕴的基础上,确实要时刻关怀当下及未来趋势。
她们目前重点关注新技术研发,正结合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酸梅汤,这项专利技术不仅能优化酸梅汤风味,同时其功效性更强,与传统的熬煮制法有较大的区别。
而另外一家知名酸梅汤生产企业荆州市金童食品负责人阮慷则表示,他们也正在为酸梅膏类产品的革新做努力,在成本增加不多的情况下提升酸梅膏的整体水平。
并着手于酸梅汤新口味的研发,改变消费者对这一传统产品的固有认识。
同时,他也认为酸梅汤的再次腾飞也需要和文化结合。目前,金童食品已在部分地区开始试营业酸梅汤专卖店,目的是将优质的酸梅汤及历史文化普及至年轻消费群体中去。
酸梅汤因历史悠久形成了多个版本,如北京玫瑰茄红酸梅汤、武汉的黑色酸梅膏、西安色如茶汤的长安酸梅汤等等。
而在去年的创意饮品大赛中,多个选手以酸梅汤为基础调制饮品,并有人因此夺冠。
这些都说明酸梅汤有无限的创新潜力。而王老吉、彦悦山现代版“草本饮品”店的开出,茶饮店的整体升级。
这些传统饮品通过“改变”再次崛起,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酸梅汤才能真正的“年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