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正是津门蟹肥时。《天津卫志》载:津门蟹,肥美甲天下。天津人将螃蟹叫大螃开,讲究吃个七尖八团。在农历七月,尖脐蟹满腔脂肪;到了八月中秋,团脐蟹满黄顶盖肥,个大肉细,蟹味鲜美。是时,津门百姓,家家户户都在吃螃蟹。而各大饭庄也适时推出诸如酸沙紫蟹、七星紫蟹、芙蓉蟹黄、熘油盖、炒全蟹、蟹黄馅煎饺等螃蟹名菜。
天津人不但喜吃螃蟹,还有独特的民俗蟹傩习俗。
据民俗学家李世瑜先生考证,旧时天津的中秋节要家祭拜月,以体现对神灵的尊重。拜月由女人来做。古人不懂科学,但通阴阳学,认为女人来月经属阴,所以要女人拜月。拜月时,男人要躲在屋中,既不参与也不观看。拜月前,预养河蟹数只,并准备包有制钱的油捻。拜月中,把油捻点燃置于蟹背,并将其放在庭院中任其爬行,借油捻光亮,观察蟹的爬向。如果多数向里爬,即预示发财,都向里爬当然更为吉祥。如果向外爬即主破财,这时主妇必命小孩将蟹向里驱赶,以求破解。结果一个螃蟹也爬不出去,大家都能发财。只可怜螃蟹白白爬了一遭,结果还是被放入蒸锅,成了美餐。
此外,天津宝坻还有一俗,即在每年农历四月廿八日药王庙会时,有大批螃蟹叶子(铜钱大小的螃蟹)上市,当地妇女要将一个小螃蟹插在发簪之上,以祈求平安。
笔者有拙作《会说话的食物--中国傩食文化事典》,是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食物是有故事、会说话的。比如有个成语叫椿萱并茂,是以两种食材,香椿与黄花菜来说家中父母健在的。
熟人一见面寒暄起来:
甲:伯父、伯母都好?
乙:谢谢,家中老爷子、老太太硬朗着呐。
而在古代或文雅之士会答曰:家中椿萱并茂。在戏曲人物口中,会唱曰:家中还有老萱堂。
萱是什么?萱是萱草,又称黄花菜,是老天津卫人吃的捞面卤和老豆腐卤的必备食材。萱草是多年生草本百合科植物,其花鲜黄而又清香。萱草花在未开放时采摘,经蒸制后晒干,即为美味的黄花菜。但是鲜黄花菜含有秋水仙碱,如未煮熟,吃了易中毒。
古时,人们习惯在母亲居住的庭院中种植萱草,以示对母亲的孝敬,并称母亲为萱堂。同理,人们将香椿种于庭院,喻为父亲居住之所,称父亲为椿堂。椿萱并茂是以食物来类比社会事物,既形象,老百姓又听得明白,甚至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特色之一。
话说回来,以螃蟹和人的关系而传诵的故事有很多。或讲蟹的源话,或说蟹的器官由来故事,头头是道,有鼻有眼,引人入胜,妙趣横生。
关公蟹,又称鬼状蟹,是一种海蟹。它背壳呈梯形,表面凹凸,轮廓分明,一如鬼脸或关公的面部而得名。
关公,姓关,名羽,字云长,是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中的一位被塑造为忠义典型的人物。民间传说,关公失了荆州丢了性命,咽不下这口气,去找玉皇大帝评理,被守门的保安巨灵神拦住,双方争执起来。东海龙王解劝道:你生性恃功骄傲,目空一切,又不引以为戒,焉有不败之理?红脸关公气得变成了紫壳螃蟹,一头跳进了东海。
依老朽看来,关羽死在太格楞蹦子上。在三国中,曹操、刘备、孙权都是耍阴谋的角色。但是,做人还是要厚道点好。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曹、刘、孙都成不了神,只有关公,即使当了螃蟹,仍然被人供奉,享受人间香火。
蟛蜞,又称相手蟹,长卿蟹。它是种小蟹,头胸部略呈方形,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部,穴居于近海地区的江河沼泽地带。长卿即历史上那个追逐爱情的司马相如。那么,这横行甲士如何与风骚文人挂上了钩呢?
原来,司马相如早年叫长卿,后来仰慕蔺相如的为人才改名相如的。他是蜀地成都人,好读书击剑。一次宦游归蜀,爱上了貌美新寡而爱好音乐的卓文君。两人互相爱慕,趁夜私奔,以卖酒为生。文君当垆热酒,相如跑堂打杂。汉武帝读了他的《子虚赋》大为赞赏,任为郎。鲁迅评价他的作品: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宏丽,卓绝汉代。
当时有位临邛县令,曾经梦到一只蟛蜞告诉他:明日要到亭子里小住。他到了亭子,却迎来了落魄归蜀的司马长卿。于是县令预言:此人文章当横行一世。司马相如死后,卓文君梦见蟛蜞,自称长卿。明日果见蟛蜞。之后,文君终身不食蟹。
蟛蜞因梦而得别名长卿,这在动物界是罕见的,足见蟹被人类梦牵魂绕之情。
蟹脐。明代画家徐渭有《题画蟹》诗一首: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蟹脐,即蟹的腹部,动物书上称其为腹甲,贴到了头胸甲的腹面,可以闭合,为识别蟹雌雄的标志。今人皆知,以长脐为雄,团脐者为雌。天津人吃蟹讲究七尖八团,是说农历七月吃尖脐的蟹最肥,八月吃团脐的蟹最美。徐诗的意思是说,别看蟹一副威风凛凛,凶凶巴巴的恶像,如果把它翻过身来,画到纸上,却见到了圆圆鼓鼓的像董卓一般的脐,是个坏透顶的家伙。
董卓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凶逆残暴,骄奢淫逸。有司徒王允巧使连环计,使董卓与其义子吕布翻脸。吕布持戟杀了董卓,时人无不称快。据《后汉书》载:董卓死乃尸卓于市,天时使热,卓素充肥,脂流于地。守尸吏燃火置卓脐中,光明达曙,如是积日。将蟹脐称为董卓脐,不只是形状,也是对横行霸道者的鄙夷。
蟹胃。螃蟹壳中有个圆锥形的胃,胃里有个角质化的咀嚼器,俗称胃磨,螃蟹靠它来磨碎装到胃里的食物。这胃磨乍一看,犹如一个打坐的和尚,民间传说,那是躲在里头避祸的法海和尚。
人们都熟知《白蛇传》里白娘子和许仙动人的爱情故事,而多管闲事的法海却硬把一对恩恩爱爱的夫妻拆散,将白娘子压在了西湖的雷峰塔下。后来玉皇大帝怪法海多事,以至荼毒生灵,想要惩罚他。法海逃来逃去,逃到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一说是小青为白娘子报仇大战法海,被刺伤的法海钻进了蟹壳。
自从法海和尚躲进了蟹壳,又派生了一系列说法:螃蟹为什么横爬?那是因为横行霸道的法海躲在里面;螃蟹为什么吐沫?那是因为法海被锁在里面,气得直吐白沫;螃蟹背壳上为什么有道道印痕?那是因为法海躲进蟹壳之后,小青用剑画的符,让他永生永世在壳里禁锢。
民间故事往往反映人民的意愿,折射出喜怒爱憎、好恶褒贬的感情。人们通过蟹的故事,宣泄怨气,道出智慧,劝人为善,敬畏天地。
螃蟹一身硬甲,横行旁爬于东西南北,但主要产在我国的中东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说:
关中无螃蟹,元丰中,予在陕西,闻秦州人家收得一干蟹,土人怖其形状,以为怪物,每人家有病疟者,则借去挂门户上,往往遂差。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
过去秦州(甘肃天水)无螃蟹,这个说法可以有。老朽年少时曾读于甘肃平凉师范学校。有老师来天津家访,我家人以肥蟹款待之。那老师不知其为何物,不敢下箸。所以当年秦陇人家借螃蟹吓鬼,像至今还挂在云南乡村人家的吞口一样,以傩来起驱邪纳福的心理作用,是应该确有其事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异文化之间的不断交流,文化也在变迁之中。
人类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类有文化。文化由文明而生,又区别于文明。文明以天下为家,而文化却是自私的,它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明不断形式化了的积淀史。傩食文化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产物,扬弃了它的封建迷信的部分之后,它以自己背后的故事,尽着食以载道,敦化人伦,传承道德文化的社会义务。教人学好,不忘敬畏天地,感恩父母,回报社会,所以没有人会笑话春节吃饺子是土老冒,或者是笑话司机在车里放个苹果祈求平安是封建迷信行为。
我们的文化主流是爱祖国、爱人民,崇尚科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主流文化。但是,我们的社会中毕竟青年人是未来社会的主干,其所代表的青年次文化预示着未来文化的走向。青年次文化有着自己的特征,比如,对形式主义的逆反,对机械化生活的不满以及自我表现的趋向等。青年次文化有着积极、鲜活的一面,也有浮躁、功利的一面,注入盲目地崇尚西化、追求物欲、寻求刺激、泛娱乐化以及语言讯息低俗化等。蟹傩不仅是古董,在现代也有牵着蟹找乐,或者以小动物施虐的寻刺激者。人生如果没有游戏,那太枯燥乏味了;但如果人生全是游戏,事事都要像螃蟹一样横着走,那太荒谬了。
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意味着文化的异化,中国完全可以把外国文化的先进部分转化到自己的母文化背景之下。德国人不吃美味的螃蟹,我们也没必要去吃带血的牛排。珍视生命,追求幸福,应该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