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汉台酒业有限公司坐落于名酒之都——贵州茅台镇,与茅台隔河相望,同处优质酱香型白酒7.5平方公里核心产区,与茅台同取赤水河之水,同享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水源和微生物群等的酿酒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同酿绝世美酒。
贵州汉台酒业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是茅台镇第1家从事民间酿酒的家族传承企业。汉台酒业酿造工艺代代相传,从未间断。从老祖宗王均柏创办酿酒作坊至今,已传承十三代,其精髓只在嫡传子孙中择其善学者传授,向来不为外人所知,直至延续到现在的汉台酒业。“王氏”世代以酿酒为生,是酱香型白酒酿造工艺的先驱,对整个茅台酒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茅台镇“王氏酿酒”由始祖王均柏于明末清初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从四川永川一带进入茅台镇后发展而成,至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 “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贵州省不产食盐,其所需之盐,自古以来靠川、滇、桂、粤诸省供给。由于地理环境及盐的质地等原因,其中的绝大部分食盐从四川省输入,并终形成了永、仁、綦、涪四大口岸,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 茅台镇即属于四大口岸之一的仁怀口岸,清嘉庆年间,一位名叫王振发的伙计偶然从住店的客人口中得知盐价将涨的消息,机智的他立刻把消息告诉了张姓的老板,并建议老板趁机收购食盐以赚取厚利。张老板思量再三,终于采纳了王振发的建议,不久食盐价格果然一路飞涨,张老板趁机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经过这次事件,张老板慧眼识才,对王振发青睐有加,并终将自己的独生女儿嫁给了他。入赘张家的王振发在茅台镇成立了“天和号”,经营盐业,逐渐成为一方巨富,因为经常宴请客商,后来王振发又修建了“天和烧坊”酿酒作坊,以供宴请客商和亲朋好友之用。 “天和烧坊”酒品因为品质,广受喜爱,王振发看准商机,扩大生产规模,外销美酒,“天和烧坊”的美酒声名远播,成为茅台镇酿酒企业翘楚。在清朝嘉庆年间,王振发将自己酿造的美酒作为贡品进贡朝廷。饮后赞不绝口,并封王振发为朝廷正五品奉政大夫。在仁怀市中枢镇水塘村牛心山王振发的墓碑上,“奉政大夫”的笔记至今仍清晰可辨。王振发膝下有五子,小儿子王用宾留守祖业。 清光绪五年(1879年),王用宾的儿子(王立夫)与石荣宵、孙全太合资创办“荣太和烧坊”。之后,因孙全太退出股份,荣太和烧坊更名为荣和烧坊。 1915年,由国民政府农商部推荐,将荣和烧坊和成义烧坊出产的茅台酒以茅台造酒公司的名义送到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参展,一举荣获金奖,并跻身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列。 由于历史原因,王氏民间酿酒一度停止,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大地,王氏酿酒传人王必先(现任董事长王正贤的爷爷)在四渡赤水河的三渡码头自留地离修建了酿酒作坊——三渡酒厂。汉台酒业作为民营酿酒企业,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风云岁月,见证了酿酒行业日新月异的变换,汉台酒业对酿酒工艺精益求精,竭尽所能为消费者提供经过数百年工艺淬炼之精酿,对酒文化传播作出了的贡献。 1984年,汉台酒业现任董事长王正贤继承了爷爷的产业,并把酒厂规模扩大,将酿酒作坊命名为“仁怀县茅台老窖酒厂”,成为了改革开放后的第1批民营企业。1985年正式登记为酿酒个体工商户。 1991年,原“仁怀县茅台老窖酒厂”迁入茅酒始祖王振发创办的天和烧坊旧址并沿用至今。天和烧坊旧址位于赤水河上游峡谷之中,山中四季有花,曲蜂成群。峡谷土质为微酸性的紫红色土壤,气候冬暖夏热,多雾少风,高温高湿,加上千年酿造环境,使空气中游动着丰富而独特的微生物群落。赤水河河水清冽甘甜,微量元素含量丰富,没有污染,是酿酒取水地段。酒厂建筑为仿清末民初式样,青砖灰瓦,三合土地面,极利于空气中对酿酒有益的微生物群与酒醅的接触。正是这种独特的地质结构、气候、水质、曲蜂及建筑材料铸造了汉台酒业系列产品卓尔不群的品质。 1998年为响应号召,保护茅台酒厂知识产权,在茅台的后面加上字号“汉台”,即成为了现在的“贵州汉台酒业有限公司”。 2012年在仁怀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贵州汉台酒业有限公司携巨资强势入驻的白酒生产基地——仁怀市名酒工业园区,征地近365亩,于2019年9月开始投产,新厂区预计年产可达8000多吨优质酱香型白酒,届时汉台酒业年产总量能达到一万吨。